概论
# 概论
Owner: -QVQ-
# 定义:
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, 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。这样,你就能一次又一次 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劳动
# 意义和目的
向下:深入理解三大面向对象机制 • 封装,隐藏内部实现 • 继承,复用现有代码 • 多态,改写对象行为 向上:深刻把握面向对象机制所带来的抽象意义,理解如何使用 这些机制来表达现实世界,掌握什么是“好的面向对象设计
我们时常会对代码进行功能上的增加,因此需要代码具有可拓展性
#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
# 单一职责原则(SRP)
一个类只有一个责任
# Liskov 替换原则(LSP)
子类应当是可以替换父类的,即子类不能多于父类的函数功能
父类更像是抽象的,子类是具体的实现,鸡当然具有动物的特征
# 开放封闭原则(OCP)
- 类模块应该是可扩展的,但是不可修改
# 接口隔离原则(ISP)
接口应小而完备,不应该包含客户程序不用的方法
# 依赖倒置原则(DIP)
- 高层模块(稳定)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(变化)
- 抽象(稳定)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(变化)
# 封装变化点
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之间的分界层,让设计者可以在分界层的一侧进行修改,而不会对另一侧产生不良的影响
# 针对接口编程,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
- 不将变量类型声明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类(左图),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(右图)。
- 客户程序无需获知对象的具体类型,只需要知道对象所具有的接口。
- 减少系统中各部分的依赖关系,从而实现“高内聚、松耦合”的类型设计方案。
# 优先使用对象组合,而不是类继承
- 类继承通常为“白箱复用”,对象组合通常为“黑箱复用”(实现细节不透明)
- 继承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封装性,子类父类耦合度高。
- 而对象组合则只要求被组合的对象具有良好定义的接口,耦合 度低。
# 模式分类
从目的来看
创建型模式:讲部分创建工作延迟到子类或其他对象
**结构型模式:**通过类继承、对象组合获得灵活的结构
行为型(Behavioral)模式:通过类继承或者对象组合来划分 类与对象间的职责
# 重构获得模式
好的面向对象是找到变化点,在变化点应用设计模式
静态→动态 早绑定→晚绑定 继承→组合 编译时依赖→运行时依赖 紧耦合→松耦合
上次更新: 2025/02/21, 14:57:10